








嘿!
我知“稻”你



课程起源
一天午饭时间到,听见孩子们在讨论:
超市的米是怎么来的呢?
“米”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食物,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,但他们却并不知道“米饭”究竟从哪里来的。陈鹤琴先生说过:“大自然、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。”对于幼儿来说,周围的自然环境是他们探知的对象,广阔的田野是他们游戏的天地。我们以此为契机,和孩子们一同开启探秘水稻之旅……

寻稻——与稻初遇
1. 寻稻记

带着对稻的无限好奇,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一起寻找稻田。
秋天的田野,充满生机与活力,远远望去,稻田里一片金黄。瞧,孩子们看到一大片稻田,忍不住走近稻子,看一看、摸一摸、闻一闻,在稻田里比个“耶”。趁着秋日好时光,亲子一同在田野里感知丰收的秋天。






2.探稻记

为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水稻的秘密,孩子们以调查表的方式,开展《稻米知多少》的小调查,从多方面了解关于稻谷的知识。通过调查,孩子们发现:小小的一粒米,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端上饭桌,凝聚了许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。







教师的思考:爸爸妈妈支持孩子的探究兴趣,和孩子一起聊聊关于“水稻”的话题,了解孩子的想法,鼓励孩子尽情表达,在亲子交流中,丰富孩子对于水稻的知识储备。通过本次亲子调查,小朋友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水稻的知识。

知稻——水稻变形记
水稻成熟后,究竟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?对于稻的“前世今生”小朋友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,小脑袋里也萌发了更多的奇思妙想。他们大胆猜测,并通过观看科普小视频来验证自己的猜想,科学地了解水稻从秧苗到成熟再到变成大米的全过程。








遇稻——“稻”秋收
1.割稻

一个小朋友带来的一把稻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,他们也想体验收割稻子。瞧,一个个“小农民们”迫不及待地戴上手套,化身“稻田小农夫”,一起体验收割稻谷的乐趣。




2.脱粒

稻子收割完毕,还需要脱粒,该怎么做呢?经过讨论,小朋友们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打稻谷。他们从教室里寻找了工具,自己亲身体验,亲手尝试。在给稻谷脱粒的过程中,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。




3.晾晒

看着一粒粒穿着金黄衣服的稻米,孩子们高兴极了。他们选择了一个阳光充足、通风良好的地方,将金黄的稻粒均匀摊开并翻动,期待金黄稻米的华丽变身。


教师的思考:在“稻田小农夫”的游戏体验中,他们深入了解稻谷变成大米的过程,亲手体验收割、稻谷脱粒、晾晒的步骤,感知劳动的辛苦以及大米的来之不易。

品稻——我是追“光”者
我国水稻产量居全球第一,是水稻生产大国。水稻产量的大幅提升,有一位老爷爷功不可没,他就是“杂交水稻之父”——袁隆平爷爷,他生前用双脚丈量脚下的这片土地,用双手研究粮食丰收。正是因为他,我们才能吃饱饭。


在前期的体验中,小朋友们深刻地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艰辛;袁隆平爷爷的故事,也让孩子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。因此,在每天的午餐环节,孩子们纷纷争当追“光”者,通过身体力行,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——珍惜粮食,从我做起!





回顾与思考
一次秋收,一次探索,更是一次成长。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感知水稻的特征,深入探究水稻的生长过程,感知劳动的辛苦。他们在享受农民伯伯劳动成果的同时,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。
益英实验幼儿园大1班的小朋友们,在此呼吁:粒粒皆辛苦,大家一起争做追“光”者!
供稿:徐 芸
审核:杨燕华
发布:潘 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