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瓶罐奇遇记



课程缘起

瓶瓶罐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。一次区域游戏时孩子们发现:
哇!这么多瓶子。瓶子里装了不同颜色的颜料,好漂亮!
瓶子就像穿了彩色的衣服。
我家里也有很多的瓶子。
我家里有还有妹妹喝的奶粉罐。


对于瓶罐的讨论愈发浓烈,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关于瓶瓶罐罐的探索之旅,一起和孩子们进入瓶罐的世界,去探索、去发现、去创造……
教师的思考:《指南》中指出“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,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”支持儿童主动学习。兴趣是激发幼儿探索的重要内在动力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孩子们对瓶罐产生了兴趣,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。教师作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,需要及时捕捉幼儿兴趣,为此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。

01
·初识瓶罐·


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瓶瓶罐罐?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?分别是什么材质?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了《瓶罐总动员》的大调查,并与同伴一起记录、分享自己的发现。




通过调查表,孩子们了解到许多身边的瓶瓶罐罐,知道瓶罐的材质有塑料、玻璃、陶瓷、铝制等,同时造型各异。这些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。瓶罐的用途也很多,可以装水、装坚果、插花,还可以浇水。
经过前期的调查,孩子们对瓶罐的材质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。瓶子有哪些部分组成?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。




通过再次观察,我们发现:原来瓶子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,瓶盖就像我们带的帽子,瓶口像嘴巴,瓶颈像脖子,瓶身像身体,瓶底就像我们的脚,孩子们通过观察知道了瓶子的组成部分别是:瓶盖、瓶口、瓶颈、瓶身、瓶肚和瓶底。
教师的思考:追随孩子的好奇心,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、一起观察。为了支持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瓶瓶罐罐,老师与孩子一起设计了调查表,鼓励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参与调查。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活动开展的重要合作伙伴,在亲子调查中,通过交流互动拉近了亲子之间的感情,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。

02
·瓶罐大聚会·


为了便于幼儿了解和探索瓶罐的奥秘,于是发起了“瓶罐大聚会”活动,号召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家里不用的各种各样的瓶子带来幼儿园。瞧,大家迫不及待分享自己带来的瓶子。




03
·分类整理小能手·


随着活动的开展,孩子们带来的瓶子越来越多。面对形形色色的瓶子,我们怎样才能把他们整理好?孩子们产生了新的想法。
最后经过孩子们激烈地讨论,最受欢迎的就是按照材质来进行分类。
通过孩子们的整理,班里的瓶瓶罐罐都被摆放得特别整齐,分别有塑料瓶、玻璃瓶、塑料瓶、铁罐子,我们还发现了每个瓶罐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,比如爸爸喝酒的瓶子是玻璃的,装矿泉水和饮料的瓶子基本上都是塑料,奶粉罐都是铁制的。

04
·瓶罐大变身·


“这么多空瓶子可以用来干什么?”这个问题来又引发了孩子们的头脑风暴。
教师的思考:作为教师,我们支持孩子通过直接感知、亲身体验、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的学习,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在给瓶子分类的过程中,孩子们的分类整理能力得以发展,这一能力的发展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的日常生活,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。

瓶子摇身一变,变成了保龄球,孩子们纷纷化身小小指挥官,有的找球,有的摆放瓶子,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。





小小运动员们还设计并参加了螃蟹爬、S弯等趣味游戏项目。在游戏中,不仅体会到了和瓶子一起玩的乐趣,还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、平衡能力,锻炼了身体。









瓶子不仅可以用来运动,还可以用来作为建构的辅助材料。这一次孩子们是建筑师,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瓶罐王国。

这次,孩子们变身小小设计师,发挥想象,运用粘土、颜料、废旧材料、自然材料进行创作,让废旧的瓶罐变身成一个个富有童趣的艺术品,让旧物换发新生。瞧,瓶罐小镇开市啦!






原来,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瓶罐用完以后,除了被扔进垃圾桶,还可以为孩子们所用。收集到的这些废旧的瓶罐为孩子们的游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《指南》中指出: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,注重健康、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等各领域有机整合,促进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,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。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源于幼儿的发现,基于幼儿的生活、兴趣,孩子们在探索中,与瓶罐互动,在体育游戏中强健体魄,在建构游戏中发展空间能力,在美术游戏中提升创造力,不仅仅是技能得以发展,更是综合素质得到提升。

供稿:徐 芸
审核:杨燕华
发布:潘 虹

YIYING
益英实验幼儿园
欢迎关注我们
❤

招生火热报名中
欢迎来电预约参观
张老师:15861558767
姚老师:13961806082
潘老师:158061767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