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程缘起:





这个游戏里的秧苗到底是什么呢?

有点像我们植物角里种植的麦子呢。

这个绿绿的有点像小草呢。

这个到底是什么呢?我们来问问老师吧!

这一株株绿苗叫秧苗,它们长大后会变成水稻,水稻经过机器加工后变成小朋友碗里香喷喷的米饭。

初来乍“稻”
我们的问题:

秧苗是怎么变成水稻的呢?

水稻是怎么长大的呀?

水稻是怎么变米饭?



孩子们的童言稚语引起了老师的深度思考: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有提到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,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广泛而稳定的兴趣,在探究中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。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身处城市里,孩子都没有见过水稻,他们对水稻的生长过程基本不了解,我们还是要提供更多的支架帮助孩子们去深入探究。



秧苗培育:
经过查阅资料后,孩子们了解到水稻的生长首先要培育秧苗并且需要充足的水分,于是他们在教室里用水培盆进行秧苗的培育。



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后种子发芽了,通过视频《水稻的生长过程》孩子们知道长大的秧苗需要种在秧田里,在太阳雨水和肥料的精心照顾下,长成水稻。老师将成熟的水稻带到了教室里,让孩子们进行更直观的观察。
小朋友们记录下了水稻的生长过程,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感受,纷纷感叹农民伯伯种植一颗水稻真的好辛苦呀!

追根“稻”底
科探区(1):《探秘稻穗》
稻穗来到了教室里,孩子们通过看一看、摸一摸、闻一闻,仔细观察,又发现了许多“小秘密”。
看一看




摸一摸



闻一闻




稻谷摸上去硬硬的,一碰就掉!


稻谷闻上去有一股香香的味道,跟小草身上的味道很像。

孩子们通过观察,发现了水稻的果实是一粒一粒的,椭圆形的、两头尖尖的,成熟以后它的颜色是会变的,慢慢变成金黄色的,一串稻穗上有许多稻粒,数都数不过来了,那么多的稻粒在一起太重了,把稻穗都压得弯弯的。
科探区(2):《剥大米》
通过观察分享,孩子们对水稻已经有了很多的认识,知道大米是躲在稻谷里面的,那一颗颗稻穗又是怎样变成饭桌上香喷喷的白米饭的呢?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老师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。


小朋友们稻谷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?

把稻谷剥掉壳,里面就是大米。

稻谷要先晒一晒才可以剥壳的。
孩子们对大米的由来也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,都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一下......
摘稻谷





剥稻谷




通过尝试,孩子们发现手剥很费力,稻谷壳比较硬,剥多了手会疼;剪刀剪稻谷,因为稻谷太小了,手指捏起来很容易剪到手;牙齿咬,容易咬碎稻谷,而且稻谷在嘴巴里还有刺刺的感觉,孩子们不禁惊叹原来一粒大米是多么来之不易。瞧,这是孩子们合作的劳动成果。
通过图片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水稻的收割方式。



美工区:《稻草创意画》
益智区:数稻穗
那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?经过小朋友的讨论,最后决定用5个5个数的方式,将一颗稻穗上的稻子分成了很多个五份,最后来数一数有多少个5,就能知道一共有多少颗稻子啦!




美味驾“稻”:
米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,我们除了经常吃的大米,还有哪些品种的大米呢?

我还吃过黑米饭,是很香的哦。

我还吃过黄色的粥。

我还看过五颜六色的大米,我和外婆去超市看到的……
老师将大家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米投放在科探区中,孩子们通过看一看、闻一闻发现大米的不同,了解到生活中原来还有这么多不同颜色、形状的米,丰富了生活经验。






那大米除了做成香喷喷的米饭,还可以做成什么美食呢?寿司、饭团、糕点、炒饭、粥…通过与孩子们的讨论,大家最终决定制作美味的饭团。
孩子们在亲手制作、品味美食中,体验劳动的辛苦,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感恩、珍惜的种子。





一粥一饭来之不易,孩子们通过光盘行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节约粮食。



遇“稻”一粒米,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生的最真实的自然故事。作为教师应及时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,鼓励幼儿探寻、发现大自然中的更多奥秘,促进幼儿自主、深度学习,进一步提升经验建构能力。虽然水稻探秘之旅暂时告一段落,但孩子们对生活的探索仍在继续,更多精彩尽请期待!
供稿:中三班
审核:杨燕华
发布:潘 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