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月,即将进入大寒时节,天气寒冷,市民应重点预防流行性感冒、肺炎支原体感染、诺如病毒致感染性腹泻病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发生。
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,简称“流感”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流感病毒可分为甲、乙、丙三型,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具有传染性强、冬春季高发等流行特点。主要症状为急性发热、头痛、咽痛、咳嗽、流涕等,潜伏期多为1-4天,主要通过患者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。
预
防
措
施
1.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,根据《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(2022-2023)》,“最好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免疫接种,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免疫服务”,但不是说错过最佳接种期就没有意义了,接种流感疫苗,在整个流感流行期都能起到保护作用。
2.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,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,尽量避免触摸眼睛、鼻或口。
3.室内定时通风,尤其家中有流感患者时,要保持空气流通,降低密闭环境的病毒浓度。
4.如出现流感样症状(体温≥38℃,伴有咳嗽或咽喉痛)时戴口罩,必要时及时就医,避免带病上学或者上班。

肺炎支原体感染
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,主要通过飞沫、直接接触传播,症状以发热、咳嗽为主,咳嗽较为剧烈(类似百日咳样咳嗽),发热以中高热为主,可伴有头痛、流涕、咽痛、耳痛等症状。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,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,主要发生在人群聚集场所,目前没有针对性疫苗。
预
防
措
施
1.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每天开窗通风2~3次,每次不少于20分钟。
2.做好手卫生,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应使用流动水洗手。
3.在冬春季避免到人口密集,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。若必须前往,建议佩戴口罩。
4.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尽量居家休息,如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或久咳不愈,应尽早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

诺如病毒致感染性腹泻病
诺如病毒致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,具有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等特点,主要通过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,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。疫情多发生在学校、托幼机构、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,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、呕吐、反胃、恶心和腹痛,其中成人以腹泻最为常见,儿童以呕吐最为常见,其他症状包括发热、头痛和全身酸痛,多数患者发病后1-3天即可康复。如频繁呕吐或腹泻可导致脱水,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,尤其常见于弱小儿童、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,目前尚无可预防的疫苗。
预
防
措
施
1.保持个人卫生,勤洗手,尤其是饭前便后及加工食物前。
2.饮食饮水要卫生,食物充分加热,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,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、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。
3.地面或者物品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后,立即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。
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
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,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。
预
防
措
施
1.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若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等症状,应减少与他人的接触,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,就医时建议佩戴N95口罩。
2.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在人员密集的密闭场所注意科学佩戴口罩,室内开窗通风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勤洗手,保持手卫生。
3.加强疫苗接种,未感染人群、未完成免疫程序人群、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,应积极接种新冠疫苗。

来源:无锡疾控
审核:杨燕华
发布:潘 虹